- NEWS最新消息
NEWS最新消息
2021/10/11 [ 立邦分享28 ] 企業危機管理
無論企業規模大與小,總有可能遇到危機;企業能否安然度過,視乎事發後的處理是否及時和得當。
「企業危機管理」可說是一系列的行動及流程,當企業一旦遇到不期望的負面事件時,立即處理及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傷害或損失。
對「企業危機」的迷思或不願做準備的借口 : - 企業本身要面對的營運困難及挑戰,已令其不勝負荷,根本沒有剩餘的人力物力,去考慮這些看似遙遠,甚至不太會發生的事情。
- 一所被妥善管理的組織,自能應對起起伏伏的任何危機。
- 已購買的保險,足以應付這些危機造成的一切損失。
「企業危機」的幾個特徵 :
- 突如其來,令人措手不及 (例如: 地震、新冠肺炎疫情、關鍵人物突然離開)
- 可由內部或外部因素,單一或連線造成;其影響層面,可以是片面或多重,造成的後果可以非常嚴重,甚致是令企業覆亡。
- 出現前的徵兆往往並不明顯,但發生後對企業帶來一片混亂和恐慌。
- 因太突發性,令掌握的資訊嚴重缺乏,但決策者卻面對高度的急迫性,因為互聯網年代的各大傳媒、社交網站及社會大眾,迫使企業作出更快的回應。
- 未能即時及妥善地處理好原來的危機 (第一次危機),將會引發第二次危機。舉例: 某品牌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,這是第一次危機,但其危機管理小組,卻派出不當的人員去做誤導的講解,造成的「公關災難」是第二次危機。
「企業危機」的種類,包括如下6大項 :
- 天然災難 : 由氣候或環境突變形成,例如: 風暴、洪水、旱災、山火等;
- 科技危機 : 包括電腦硬件斷電/破損、電腦軟件失效/失能、電腦聯網出現故障問題、重要商業機密或大量客戶個人資料外泄、黑客入侵電腦系統等;
- 管理危機 : 公司高層被發現從事不道德、不恰當、甚至是不法行為,做出損害公司及持份者利益的事宜,並令企業或品牌聲譽蒙受損害;
- 財物及人才危機 : 現有固定或無形資產(包括知識產權)損失,靈魂/關鍵人物突然離職/離世,令現有營運受到嚴重干擾;
- 財務危機 : 企業的信貸評級被降,與資本市場的正常接觸受阻,令借貸成本上升及借貸條款變差。嚴峻的財務危機是,企業資金鏈斷裂引致破產;
- 法律危機 : 產品/服務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,企業面對品牌形象受損之餘,要把產品回收及面對龐大的法律賠償,監管機構亦可能加大管制,行動主義者(例如一些維權或環保人士),更可能發起對公司/品牌的抗議或杯葛行動。
「風險管理」與
「危機管理」,看似相同/相通,前者是「防患未然」(持續地防止一些威脅的發生),後者是「敏捷反應」(發展出一套應對緊急事端的行動計劃),它著重的是預防、控制與修復階段,危機管理有4個
P : Prevent (防止),
Plan (計劃),
Practice (演練),
Perform (表現)。
首先是組成一支專屬的
「危機管理團隊」,他們的任務是,在事發前
預測可能的風險及威脅 (偵查警示訊號),發展出一套危機發生時的
應對措施,加以
排練及實習。當有需要時,把它們恰當地實施及檢討,並把它變成一個常規和持續的流程。當真正的危機出現時,立即啟動危機處理小組行動,這時最重要是保持冷靜及清晰的頭腦,傳達信心予組織內的全體同仁(上下一心),並與所有持份者保持良好及開放的雙向溝通。由於危機的性質或成因不同,處理的方法亦有所差異,應盡快收集更多精準的信息,並分析其
因果關係及
影響程度。
千萬不要在危機裡,雪上加霜,要
面對現實,
不要說謊,造成「第二次傷害」或「誠信破產」。需要時,委派一位勝任的危機團隊發言人,此人須具可信度、權威性、同理心及良好溝通技巧,對外傳達面對及處理中的問題,盡快釐清真相,正在或將會採取的行動等。總括來說,危機的不確定性相當高,其破壞力同樣難於準確預測;情況就像面對超級龍捲風及海嘯,說不定何時會遇上,重點是遇到後,把它們造成的破壞力降至最低,已能達成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