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最新消息

2021/04/26 [ 立邦分享4 ] 稱心合身的策略

分享至

「策略」(Strategy) 一詞,據說源自意味「將才」意思的希臘文 Strategia,也有人把 Strategy 翻譯為更接近軍事領域之「戰略」。問世已2500年的兵學巨著「孫子兵法」,除了在軍事、哲學、談判、競賽等領域,也被運用在企業管理及商業競爭,因此,出現「孫子兵法 X 策略」 等跨界創作。
 
到底「策略」是什麼 ? 凡為了達到既定目標,在充分衡量外部環境隱藏之機會與威脅,透徹掌握內部資源衍生之強項與弱項,所採取的手段就是「策略」,當中涉及一連串有得有失的抉擇取捨 - 做些什麼 ? 不做些什麼 ?
 
策略 = 目標 + 環境 + 資源
 
「目標」由願景(夢想)、使命,再到創造價值而產生 (Vision / Mission / Value)。「環境」分析,可分為兩大範疇 : (1)個體環境分析,覆蓋供應商、中間商、財務機構、顧客、競爭者、員工/工會、社區、股東等。(2)總體環境分析,聚焦於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科技、環境、法律等方面,與 PESTEL分析相若。(1)個體環境分析針對企業經營有直接及即時影響的環境變數;(2)總體環境分析則針對較間接和變化較慢的變數,但其影響層面,卻往往是更大和廣泛。「資源」指的是企業內部資源中,擁有那些優勢和劣勢,特別是在與競爭對手較量時。SWOT分析,較大面積地覆蓋了上述的環境(外部)和資源(內部)因素。
 
企業策略 ≠ 企業管理,後者是在運用企業資源下,追求效能和有效率的方式。假若引用彼得.杜拉克的話來做區分,策略是“ Do the right thing ”- 如何選擇做對的事;管理是“ Do the thing right ” - 如何把事情做妥。策略性決策上的錯誤,比起營運作業的失誤,前者令企業迷失方向,甚至可能造成災難級別的後果。
 
策略可按其層次高低,分為企業策略(Corporate)、事業策略(Business)、職能策略(Functional)。企業策略決定該涉足的行業及事業,一旦企業只有一個事業,它與事業策略之目的同樣是,如何提升該事業單位的競爭優勢。處於最低層的職能策略是,通過提升各部門/職能的效率,從而支援上一層的事業策略達標。
 
策略亦可按顏色,分成 紅海策略 Vs 藍海策略,前者中充斥著商場廝殺,惡性競爭,敵我同樣承受不良後果。藍海策略建基於市場無彊界及行業結構並不是固定,從而創造出沒競爭的市場空間,逃離上述血腥廝殺的紅海。
 
三個基本策略 : (1) 成本領先 : 倚仗著低成本為其最強大武器、(2) 差異化 : 通過產品/服務的獨有特色,在產業佔有特殊地位、(3) 專精策略 : 集中在特定區域或目標客群,再選取成本領先、差異化或兩者兼顧的方針。成功地實施上述策略的企業,其表現能超出行業內之平均表現,形成競爭力,問題是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裡,能維持多久。再者,可通過做「競爭對手分析」,評估自身及主要對手在行業的成功關鍵因素的表現、強/弱項目得分、攻防能力、中/長期的目標及短期內可能之行動等,達致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。
 
企業策略,如此舉足輕重,實施起來,為何困難重重 ? 大部份的企業,不知道如何把它正確地制定出來;即使制定出來後,卻沒有執行到位,或未能因應市場的變化,進行適度和及時的調整。有時候,最可怕的不是外來無盡的市場變化及競爭,而是來自企業內部的障礙及阻力,例如 : 領導層的遠見、洞察力、危機意識、膽識不足;又或盲目地追求一些不切實際或個人短期目標,但在犧牲公司長遠發展目標。企業同仁集中追求日常的營運效益或績效表現,無法理解設定策略的必要性。有一些企業直接模仿業內成功企業做法,視為自身策略,卻忽略自己的體質及能耐(如企業文化、團隊經驗/能力等軟實力)有異於人。
 
總而言之,企業組織不論是自製或外購 (Make-or-Buy),只有量身訂製,才會取得「稱心合身的策略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