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NEWS最新消息
- 立邦分享
NEWS最新消息
2021/07/12 [ 立邦分享15 ] 競爭對手分析
「比較優勢」 (Comparative advantage) 與
「競爭優勢」 (Competitive advantage),這兩個詞彙,看似意思相若,甚至相通 (有人互用)。
嚴格來說,
「比較優勢」通常出現在國與國之間,通過比對兩國使用相同數量的資源或相同的時間,去生產同一物品時,看那一個國家的產量較多,表示它較有效率,生產成本較低,因此,該國在生產該物品,擁有「比較優勢」。至於
「競爭優勢」,通常源自於策略管理,泛指一個企業 / 組織 / 國家的競爭力方面,在某一或多方面,擁有遠勝於競爭對手的強項或優點,成因可能在於創新的商業模式、獨特的產品/服務、成本/價格優勢、豐厚財力、敏捷團隊等等。
產品或服務的
供應鏈競爭(Supply chain competition)中,存在三個理應相互包容,卻時常矛盾的重點 : Q C T = Q (Quality, 質量) + C (Cost, 成本) + T (Time, 時間) [很多人把“T”稱為D (Delivery配送)]。企業最高的理想境界是,為顧客提供最好+最平+最快的產品/服務,假若真的能全做到的話,肯定已是「天下無敵」。
事實上,如下圖所示,絕大多數情況下,一個組織只能兼顧好QCT其中兩項,當你選擇提供高Q及低C,你的產品/服務的交貨期,就會比競爭者慢 (例子: 優衣庫Uniqlo);一旦你選擇高Q及快T時,你的生產或營運成本,則變得比別人貴 (例子: Zara)。結論,我們只能在QCT三項中,按身處行業的「關鍵成功要素」(Key Success Factors)、面對的SWOT態勢及採用的策略,去做精明的抉擇。
「競爭者分析」(Competitor Analysis) 的主導思想是,【孫子兵法】中的「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」,其具體之執行目的和方法,將闡述如下 :
- 競爭者分析之目的 ? 藉著分析對手,掌握及鞏固自身的競爭優勢位置,充分了解競爭者在做些什麼,包括對方是否有了新的市場、客戶、產品、服務、資源、方法、技術、策略等等,選擇性學習及超越它們。假若從中發現競爭者之弱勢或市場機會,可乘勢切入,搶奪市占率。
- 誰是你的競爭對手 ? 競爭對手可以是直接、間接、潛在、遙遠或鄰近的,可先集中在直接和銷售範圍與自己雷同的競爭者。以一家設於社區內的西式早午餐店為例,可把競爭對手,先匡列附近同類型的早午餐店,再包含麥當奴、漢堡王、SUBWAY等等。重點是集中在與自己涉及的客戶群/市場,最接近的競爭對手,並且要找些市占率較高、營運較成功的競爭者做比對分析。
- 如何找出競爭者的資料 ? 可先從一些公開的資料入手,例如 : 報章、雜誌、新聞或者 Blog,得到對方的年度財報、新聞稿、股價走勢、背後財團或資金動向、公司簡介、產品手冊等等。其次是通過分析對方在市場,特別是社交媒體上呈現出來的品牌、產品、服務等資訊。最後,與競爭對手共用/共有的供應商或客戶,競爭對手的前員工,也可能透露一些珍貴的資訊。
- 對方公司/品牌的曝光占有率(Share of Voice) ,多少人正在討論? 討論內容(正或負面都要知道)? 社群媒體的表現? 競爭者品牌知名度? 市占率如何? 銷售主要據點? 產品或服務的成本、定價優勢? 近期大大小小的行銷活動? 客服(售前/中/後)的標準流程? 客戶滿意度? 公司企業文化? 彼此之主要策略區別? 對方倚重那些關鍵成功要素? 對方有那些結盟企業等等 ?
- 怎樣做競爭者分析 ? 雖然能收集競爭者的資訊是越多越好,為集中思考重點,可透過簡單的表格進行分析和比較,橫軸列出自身公司及主要競爭對手名稱,縱軸則列出比較的「能力」構面,以下提供「核心能力分析」範例。